、小卖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从食品生产、经营、销售环节入手,规范食品卫生管理;强化妇幼保健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6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0,乡级达50,有效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强化农村危重症孕产妇及时救助率,强化高危产妇的检测、管理,建立健全村、乡、县、市、省绿色救治通道转诊机制,确保农村危重症孕产妇得到及时救治;强化创新支付制度规范管理,规范行医行为,严格控制各项医疗服务指标,持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村医培训,通过“手拉手”活动,培训乡村医生210名,占总村医人数的70;强化“120”院前救治及时率,通过院前救治演练,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做到快、急、准的基本院前救治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二)率先在全区推进“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项目试点,促使卫生资源和群众需求日益和谐。2010年,我县在全区率先实施了“创新支付制度、提高卫生效益”试点项目,为合理分流病人,调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分别达到80、85,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门诊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55、70,同时,实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包干”预付制,年初按70预拨经费给乡镇卫生院,剩余30根据季度和年终考核结果予以兑现。严格限制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门诊次均费用分别为80元左右、30元左右、13元内。规定了乡村两级每年至少为辖区参合农民提供1530次基本医疗服务。严格执行一般医疗费乡级8元、村级5元标准,群众就诊时只需花一元钱诊疗费,其它费用由新农合按比例报销。通过设置不同的报销比例,限制了次均费用,将能在门诊处理的病人尽量留在门诊,促使住院治疗乡门诊治疗转变;将能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看好的病人尽量留到乡镇乡镇卫生院,
f缓解县医院的诊疗压力,促进基本医疗向乡镇卫生院转变;从单纯治疗向防病治疗转变,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就医负担,当年农民参合率达9588。(三)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强力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一体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了一体化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分级医疗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中间枢纽的作用,将卫生院部分可以由卫生室承担的服务交由卫生室负责,将县医院部分可以由卫生院担负的服务交由卫生院承担,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并逐步建立起“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乡镇,疑难杂症转区上”的分级医疗模式。二是以乡镇2卫生院为主体,采取“七统一、两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