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伪?虚伪就是虚假、不真实的态度以及不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态度的行为。拉罗什福科尝说:“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邪恶要装出有德性的样子,这说明邪恶自知理亏心虚,这说明邪恶知道邪恶若不加掩饰就在社会上吃不开,这说明社会上存在着来自德性的巨大压力,所以伪善实际上是邪恶向德性表示敬意。r
r
产生虚伪的原因是几方面的。r
一、“经济人”特性。虚伪是虚伪者的形象工程,虚伪的目的最终是利益,这里利益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虚伪是虚伪者自己神化自己。神化的目的:一是让别人产生崇拜,从而为自己带来心理满足感,这方面的收益主要是精神收益。二是让别人产生希望与期待感。人是天生的弱者,人总是希望有一个强者和权威能为自己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难题。而虚伪者总是喜欢将自己装扮为“强者”,在这种情况下,会诱致人们倾向与虚伪者进行交往,同时也积极向虚伪者靠拢,这时就有一些人开始向虚伪者进行投资。所以,虚伪不仅能为虚伪者带来精神收益,也会带来物质方面的收益。当然,虚伪也是有成本的:一是伪装的成本;二是被人识破的成本。虚伪者虚伪不虚伪最终取决于虚伪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与计算。r
二、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世界,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大量存在的。如在计算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就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计算机的生产商对自己生产的计算机的各项技术指标是了如指掌的,但消费者就了解的很有限。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为一些人进行信息方面的加工提供了一种现实环境。虚伪实质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信息加工工程,虚伪者通过虚假手段为别人提供了一种关于虚伪者的错误信息。r
三、制度不合理。人治社会是虚伪的催化剂。因为人治社会游戏规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这时,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资源和经济资源就具有了重要的识别和交往意义。在人治条件下,人与人进行交往,人们更愿意与具有高尚品格和丰富经济资源的人进行交往,而不是相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交往不确定性较小而且有利于增加收益。在人治社会,人们注重面子,实质也是一种博弈均衡。法治社会有利于减少虚伪,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虚伪问题。因为“经济人”特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法治社会仍然是存在的。r
r
虚伪在现实中有多种表现。r
一、虚荣。r
虚荣在心理学研究上是把它当成情绪来看,而这种情绪人人有之,多寡不同。r
从心理学上看,虚荣心显示了一种自恋人格。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病诊断及数据手册》(DSM-I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