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探讨【摘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监督方式。然而网络舆论监督在显示巨大力量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网络舆论监督这一新兴事物目前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定论,本文的意义也是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希望能够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早日完善尽点微薄之力。【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指普通民众通过在互联网上表达倾向一致的意见来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以产生影响。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诸如社会舆论分散、谣言增多、隐私披露、偏激和非理性、谩骂与攻击、群体的盲从与冲动等问题相继出现。这样一来必然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不良效应。在网络舆论监督逐渐上升为当前舆论监督主渠道的同时这种不良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本文着重从监督主体和网络舆论自身来进行探讨。一、从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看(一)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合法性问题在互联网中,网民是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和现实中的公民一一对应的。公民是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主体,网民与传统意义上政治主体中的公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法律方面来讲,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在政治上,它是指有权力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在网络时代,政治
f主体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实名的公民身份,也可以网络中实名或匿名的虚拟的网民身份。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从目前来看,在网络中参与政治生活的网民并不完全具有确切的法律意义,网民在网络上的参政身份是模糊不清的,或者说其身份是难以确定的,而且网民在网络中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并未被明确的法律所赋予。
(二)网络舆论监督主体自身素质问题2011年,我国的网民数量将近突破457亿人,1824岁的青年占总体网民的318,构成了网络的主体人群,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思想活跃却不无偏激的年轻人,对于社会事件的看法难免有些无知和不成熟,同时,互联网上存在着很多良荞不全的信息,在难辨真假的情况下,那些带有强烈情绪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很容易得到年轻人的附和与追随,使网络舆论可能偏离正确的走向。其次,网络这个平台确实为人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场所,但是很多人把网络当成了宣泄不满情绪、散布流言蜚语的大舞台。网络的匿名性可以保护参与到网络中的监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网民可以在匿名的保护伞下为所欲为,我们不希望看到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