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亮甲店中学苏向英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授完一堂课后,通过对整堂课教学过程的回顾、思考,将感悟的“得”与“失”简明扼要地记下来,以指导今后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如果能坚持长久而认真地写教学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从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教育或教学思想。教学反思,既是前一堂课的延伸,又是后一堂课的先导,因而在提倡“关注课堂”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关注教学反思”。那么怎样写好教学反思呢?本人就历史课的教学反思的写法,谈几点意见,希望能抛砖引玉。一、记教法的运用是否贴切、多样。“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与教法的运用是否贴切、多样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课题固然有不同的教法,即使是同一课题不同的老师常有不同的教法,即我们所提倡的“同课异构”,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反思中写下自己每堂课中你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写出自己在教法运用中的不足之处,以备日后借鉴、改进。在讲造纸术的发明时,学生对科技文化课的枯燥表现出了厌倦,我适时讲了一个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用去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去的故事,马上使课堂气氛活跃起
f来。课后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严肃的史实,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来穿插。”二、记学法的指导是否恰当,有效一堂课除了应运连用贴切,多样的教法外,还要考虑学法。这往往是有些老师备课的薄弱环节。我们习惯于钻研教材、讲求教法、准备教具,以为教师讲明白了的问题,学生就会听懂,其实未必。像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等,尽管教师费力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有时教师不觉得是很难的地方,学生总是在此犯错,像罗斯福新政学生总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相混淆。所以备课时不但要考虑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还要考虑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观点方法比什么都重要。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长期受用,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学法指导方面多下苦功,积累经验。课后,把你认为成功的学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