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半山腰过去,长度有70多公里,不难想象,这一段的工程是相当艰险的。
精心测量渠线确定了,但是,漳河水到底能不能引过来?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最高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但是,解放初期,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渠
f线的测量数据到底准确不准确?会不会有误差?曾经发生在杨贵家乡的一件事一直缠绕着杨贵的心。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杨贵的老家是河南省汲县罗圈村,现在叫卫辉市,与林县一山之隔。罗圈村往南10公里有个村叫龙卧村,村后有一股山泉,叫龙泉。但是,由于离龙泉较远,龙卧村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只能看着龙泉种着山前的旱地,靠天收获,种一葫芦打两瓢,生活很苦。民国初年,村里有个王姓年轻人,和杨贵的祖父杨明是表亲。这个人心灵手巧,办事干练,乡亲们都把他当人物看。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建议修条小渠把山后龙泉的水引到山前来,可以浇灌300多亩土地。他走东家,串西家,好不容易说服了村里人,各家还按地亩多少每家摊了3块大洋。乡亲们举荐他当头,组织大家修渠。一个冬天,他带着几个年轻人翻山越岭,用土办法测水平,好不容易测定了渠线。第二年一开春,他就张罗着让乡亲们上山修渠。整整修了一年,渠修成了。可是,由于渠线测得不准,水却流不过来,一时间村里怨声四起。这个王姓青年感到没脸面对乡亲们,一气之下上了吊,他的媳妇也改嫁了,只留下一个闺女,这个闺女比杨贵大两岁。
作为林县的一把手,杨贵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测量的数据的可靠性如何。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有误,导致渠修成了,水却引不过来,劳民伤财,自己可真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自己的命好交待,关键是如何向林县的60多万父老乡亲交待?60多万父老乡亲的命谁来管?这个工程可经不起失败!这副重担的份量有多重?大家可想而知。
f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最高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也就是说,修成渠后,从渠首到坟头岭,水走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按这样算下来,这条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说,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所以,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交通十分不便,测量技术人员多次翻山越岭,徒步勘测,先后进行了选线测量、定线测量、三条干渠和渠道纵断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