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书记,他刚到林县任县委第一书记,有一次下农村搞调查。在一户农家,老乡用一个比大碗稍大一些的铁洗脸盆,盛了一瓢水,让他洗脸。他洗罢脸顺手就把水泼到了地上,老乡在旁边一直看着,感到很可惜。后来,随行的干部告诉杨贵:你洗过手脸的水不能给人家泼了,这里水缺,人家还要用这水洗菜、洗衣服。杨贵感到很是过意不去,更意识到了水在林县人心目中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有985万亩耕地,但是仅有1万2千多亩水浇地。全县共有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人们经常翻山越岭,往返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远道取水。河顺镇城北村有个姑娘,同马家山村的一个小伙相爱,就是为马家山村人常年到2公里外的西沟去挑水发愁。结婚时就向男方家提出了一个条件,过门后5年内不到西沟去挑水。
现在大家听这些故事,有时可能会觉得有些可笑,但是,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林县缺水的历史。
f大胆决策不管从地质构造、气候,还是历史方面来说,林县都极度缺水。缺水缺到这个份儿上,你说,怎么办?穷则思变,缺水也思变。新中国成立后,正是这种状况逼出了红旗渠。但是,红旗渠为什么要从太行山半山腰上通过呢?沿着太行山山脚修,工程量不是要小吗?安全性不是更大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得解放了,但是缺水问题仍然困扰着林县人民。人民虽然从旧社会中获得了解放,但是还无法从大自然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人没有水就不能生存,有了水才能有生命,有生命才能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林县县委、县政府感到解决这个问题责无旁贷,下决心要给全县人民摘掉这个几千年来套在人民头上的“头疼箍”。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兴修水利工程。他们提出,充分利用河里水,挖掘地下水,蓄住天上水,修渠、打井、建水库、水土保持多管齐下。主要修小型引水渠,建水库,在山区打旱井、水窖。建国之初的10年里,修成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等引水渠,建设了要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石门水库,打旱井、水井、水窖3万多眼,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林县局部的人畜吃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但是,1959年,问题又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水,又一次扼住了林县人民命运的咽喉。今后像这样的大旱可能
f还会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