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桥梁用钢发展
1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
我国铁路桥梁的发展自1957年的武汉长江大桥开始,经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到1998年的芜湖长江大桥,经过四个标志性的阶段,各阶段都代表了一个时期桥梁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冶金技术的发展水平。铁路桥梁由铆接、栓焊发展到芜湖长江大桥的整体焊接节点。钢梁的跨度也由128m发展到312m,直至504m。2000年通车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主跨达到312m,集数十项世界领先技术为一体,标志着我国铁路桥梁的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正在建设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我国第一条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桥面为六线铁路,设计时速为300km,标志着我国桥梁行业又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我国公路桥梁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经历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式桥后,80年代末随着大跨度公路桥梁的建造,钢结构现代索桥(斜拉、悬索)显示出强有力的竞争力,得到快速发展。国内相继建造了几十余座世界级的大跨度斜拉及悬索桥。
我国跨海桥梁从无到有,也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第一条跨海大桥东海大桥总长约为31km。大桥按双向六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车速80kmh。2008年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4km,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h。
2中国桥梁用钢的发展
f21铁路桥梁钢发展
211发展历程
与桥梁设计及制造相比,国内铁路桥梁用钢的发展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6080年代开发了16M
q、15M
Vq、15M
VNq(桥梁结构用钢标准YB16870、YB(T)1081)。其中16M
q在行业中虽然应用广泛,但使用部门反映,16M
q钢板采用U形缺口冲击,韧性指标偏低。同时也反映板厚效应严重,铁路桥仅能用到32mm,超过此厚度冶金质量难以保证。
80年代末,由于九江长江大桥建设需要,九江桥采用了ReL≥420MPa的15M
VNq。但由于采用加钒提高强度的方法,导致钢板低温韧性及焊接性能差,给桥梁制造带来困难。这使得九江桥制造后,该钢种一直未能得到推广应用。桥梁钢已成为制约铁路桥梁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90年代初,铁路桥梁建设面临芜湖长江的建设,主跨达312m。桥梁钢问题显得愈加突出。为此大桥局和武钢联合共同开发了大跨度铁路桥梁用钢14M
Nbq。该钢采用降碳加铌和超纯净的冶金方法,并通过铌的微合金化作用进行控制轧制,保证了屈服强度ReL≥370MPa的基础上,具有优异的40℃低温冲击韧性(芜湖桥标准要求40℃Akv≥120J)。同时焊接性能也大大提高,解决了板厚效应问题,可大批量供应3250mm厚钢板。在芜湖桥46万t供货统计数据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