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难题,必须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同时,大力鼓励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近三年来,我省积极开展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万多名,其中60的人创办了自己的小企业,吸纳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11万;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帮助和扶持近10万名下岗职工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就业再就业30万人,创业带就业的效果非常明显。这些充分表明,全民创业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事业,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致富的愿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抓好了创业,就抓住了就业的“播种机”,找到了致富的“金钥匙”,选准了改善民生的突破口。
f创业是活力之源。人是潜力最大的社会资源,只有通过创业,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形成人人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局面。人民群众在创业实践中尝了甜头、有了奔头、长了劲头,参与热情就会进一步高涨,创造潜能就能充分发挥,就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起来,更加活跃起来,更加能干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全民创业,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抓住了群众想干事、求进步的迫切愿望,找准了百姓增收致富的着力点,选准了干部群众共谋发展的结合点,必将使全社会创造活动蓬勃开展、创造成果不断涌现、创造能量充分释放。红旗渠工程就是在当时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全县人民艰苦创业的结晶。近年来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精神激励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续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的全民创业新篇章。郑州市二七区服装业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些马路市场,发展到现在不仅有20余家服装专业市场,而且拥有服装加工企业430余家、年产值10亿多元,特别是化纤女裤占据了全国市场的一半,生动地说明了群众创业带来的巨大活力和深刻变化。但要看到,河南作为一个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内陆省份,影响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制约因素还很多。从思想根源上说,主要是安于一个“守”字,即守摊思想,缺乏一个“敢”字,即敢为人先,存在一个“满”字,即小进即满。因此,只有大力促进全民创业,引导广大群众自力不依赖、自强不畏难、自信不自满,敢于闯新路、善于创大业,才能充分激发每一个社会细胞的活力,充分释放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f创业是崛起之路。通过创业能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传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