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花时间,慢成长
作者:张格波来源:《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17年第02期
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消息甫一传出便刷爆了“朋友圈”。这是中国人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而这个消息之所以如此轰动,也跟屠呦呦本人的“三无背景(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有关。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一个殷实之家,她有三个哥哥,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呦呦”取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典出《诗经》“四始”诗之一《小雅鹿鸣》。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父亲给她取名时,绝不会想到,屠呦呦从此一辈子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时,屠呦呦留给高中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是: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单上的分数有90多分,也有60多分,成绩仅在中上游,并不拔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正是这样一个表现平平的学生,后来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教育者,我所感兴趣的是她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下假设,如果她没有自小养成对医学的兴趣和爱好,后来还会走上医学研究之路吗?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前后收集了2000余方药。这样单调重复的工作,她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乐在其中,显然,除开家学之外,兴趣爱好在这当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她也像今天的学生一样,一周有五天忙着上课,另外两天忙着各种补习班,晚上忙着各科家庭作业,还要随时面对学校里每一场大考小考,她还有时间去看典籍、随父亲问诊吗?时间和精力显然是不可少的条件。而说到时间和精力,还是由于父母与老师的宽容,屠呦呦才有自由去做喜欢的事。如果她的父母或者老师也要求她每一次都要考第一,考100分,那么她还有可能逃离“题海大战”吗?仅有兴趣爱好、时间精力的保证,仍不足以成就屠呦呦。毕竟,科学上的发现不是容易的事。2000余方药,无数次失败,没有什么能保证她最后一定会发现青蒿素,也没有什么能保证她最后一定会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多年的付出,最后却一无所获,这是科学界常有的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执着的信念也是必须具备的。这种信念自何处来?自然也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培育。回顾屠呦呦的成长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慢成长”的过程:解放成长的束缚,自由发展个体生命的天性。这个时候,家庭与学校能做的,就是为她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与精神支持。比如屠呦呦走上习医之路,离不开父亲行医治病的家庭环境,离不开家里收藏的各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