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2、建国初期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3、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但是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4、主要矛盾是:土改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并举的思想2、1953年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P58。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3、理论依据P61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具有办社会主义性质,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2用和平赎买的办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剥夺剥夺者”,使被资本主义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3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f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使得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