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又无头绪,学习效果低下的教学难题。
2有效导思。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导思,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材料中教师已经创设的相关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经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开拓思路,提升学习能力。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或讨论,或实验,教师巡回解答疑问,然后交流信息,汇报结果。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放到学生的思维水平上,逐步找到接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力求保证教学双方思维活动能够达到同步协调。做好这一点其实很难,教师往往会居高临下,然后不自觉地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所以对教师而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钻研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内容,是编写好导学案的关键所在。
3有效反馈。在运用学习反馈时,对经验、错误等方面的反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对教师来说,除了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差异外,设计的练习题要有层次、有梯度,在总结达标后的反馈讨论中,也要有阶梯性,要适应不同的学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距离上相互接近,需要让学生一起学习或讨论材料,或相互帮助。在一个小组中,学习者坐在一起,他们之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就是说,合作学习强调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每一个成员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承担责任。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仅仅改变座位方式,而是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以合作互助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手段”,其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自主、自尊、自信、成功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小组合作学习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小组的建制
分组:教师在全班范围内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通常由AA、BB、CC共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心理,教师可将三层次的学生分别命名为“乐学”、“善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