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汉语中所谓的平仄,是按照声调划分的,在平、上、去、入四声中,平声为平,非平声为仄,也就是上、去、入三声为仄,这是中古音的特点。现代汉语中也有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按平仄原则,就是阴平、阳平属于平,上声、去声属于仄,但是却没有入声,这是因为随着语音的演变,入声已化入到其他声调中,音韵史上称为“入派三声”,这主要是指《中原音韵》时代,当时“入派三声”有非常明显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即全浊声母的入声字派入阳平,次浊声母的入声字派入去声,清声母的入声字派入上声。可是从《中原音韵》到普通话的演变中,派入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又化入其他声调中,所以又被称为“入派四声”,也就是说,今天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中都存在入声字。那么入声又是什么样的声音呢,简单地说,就是韵尾为b、d、g的音,这个音在今天的南方方言中还能听到,北方方言基本上听不到了(但晋方言中还保留一部分),所以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里自然也就听不到入声字了。对于古诗词而言,只要分清平仄即可,所以入声化作上声和去声的部分可以不去考虑,因为其平仄性质并未改变,只要把平声中的入声字找出来,这样在平仄相对时就能分清了。其中全浊声母的入声字派入阳平也比较好理解,难点就在那些派入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它们其本没有规律可言,必要的时候死记硬背,所幸常用的入声字也不过才五百多个,不算太难。现在将一些记诵入声字的方法罗列如下,是根据叶盛《学点音韵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中华书局)、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上海辞书出版社)、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等书综合而成的:一、肯定法:
1声母为b、d、g、j、zh、z,声调为阳平的字,都是入声字。
2声母为d、t、
、l、z、c、s,韵母为e的字,都是入声字。
3声母为k、zh、ch、sh、r,韵母为uo的字,都是入声字。
4声母为b、p、m、d、t、
、l,韵母为ie的字,都是入声字(“爹”字除外)。
5韵母为ue(u读迂)的字都是入声字(“嗟”、“瘸”、“靴”除外)。
6fa音节的字都是入声字。
7根据形声字的特点,凡声符为入声字的,大部分也是入声字。
二、否定法:
1凡是有鼻音韵尾
和
g的字,不是入声字。
2读zi、ci、si三个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3读ue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
4读uai音节的字,不是入声字(少数除外,如“率”字等。)
5声母为m、
、l、r,而读阴平、阳平或上声的字,不是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