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矛盾性格的体现。于连时刻在反抗着这个社会,他的性格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反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不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冲突,这都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在于连的性格中还有深刻的恋母情结,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他的恋爱上。于连和德瑞纳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贯穿了整个小说,但是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他和德瑞纳夫人的这段感情。通读全本小说,
f我们便再也不能把于连对德瑞纳夫人的感情单纯定格在爱情上,因为这中间包含着太多对于母爱渴望的成分。童年的经验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切的影响,于连在童年时就失去了母亲,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在粗暴的父亲及蛮横的哥哥的打骂下长大的他俊美柔弱的外表与父亲的五大三粗格格不入,那么就说明这是与他早逝的母亲相象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从小失去母爱而强烈的恋母情结。他对于母亲的依恋使他一往情深的爱着比他大十多岁的德瑞纳夫人,这体现在他对德瑞纳夫人手的迷恋上。全书中大约有12次描写于连对于德瑞纳夫人手的迷恋。他亲吻德瑞纳夫人的手,一方面是出于自我征服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母亲的手的向往,于连对于手的依恋仿佛婴孩在母亲的抚摸下感受温暖和呵护,是对童年时代母爱的情愫的一种回放似体验,他对漂亮的德拉莫尔小姐就没有过这种期望与举动。恋母情结还体现在对山洞的依恋他在看望好友富凯的路上,翻越大山时发现在一面几乎垂直的峭壁上有一个小山洞,他进入山洞,他说:“在这里,谁也伤害不了我。”用弗洛伊德来分析一下,这是典型的年轻主人公回归母腹的现象,如同婴孩一样在母腹的保护下自由自在,不受打扰。就连到最后于连因为知道了德瑞纳夫人写的信而对她开枪都是强烈的恋母情结的反映: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感情是建立在纯洁、平等、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而德瑞纳夫人的信则毁灭了这一基础,割断了俩人精神的联系,于连的恋母情结是如此的浓烈,所以他无法容忍如同母亲的爱人对自己的背叛,无法容忍自己有过的纯洁爱情受到玷污,无法容忍自己心中高尚
f的德瑞纳夫人的形象受到破坏,于是他举起了枪,而且在开枪后也没有想过要逃跑,他选择死亡,同时也是选择了对于母爱的回归。
于连是世界人物画廊里的一个经典形象,由于他复杂的性格也历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此做的也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分析,我想随着时间的打磨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会对这部作品和于连的性格有着更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