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作者:李军来源:《人民周刊》2019年第06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地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价值。这些重要论述富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实践力度,不仅对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对当前和今后治国理政的实践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些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个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解读。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主流文化道德价值都不会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中国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之时代精髓的体现。众所周知,与世界上其他悠久的大型文明相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性、人文性更强中华民族不以宗教立国、立人,而是一开始就以德治国、以文化人。礼仪之邦与小康生活相伴、“为政以德”与“义以为上”并行、“修身为本”与“存心养性”共生,从来就是评价国家发展、社会面貌和个人修养是否“向上向善”的标准。
在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蕴含的是国家、民族发展进步所承载的国家伦理和国家公德。儒家历来主张一个国家施行仁政,使百姓富裕、文明开化、人际和谐,就做到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应当看到,将“富强”放在第一的位置,特别契合中国的国情。“小康”与“大同”,都是孔子描绘过的社会理想状态,两者的共性在于物质生活的无忧与充盈,所谓“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正是此意。我们今天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为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取之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养料,又是判断当今中国能否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