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不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还是从课堂形式上,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即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其关注点都放在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预防心理问题,也不能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兴起,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开拓了新视野,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介绍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
EPSeligma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研究人类的优点,挖掘人的潜力,倡导人要从积极的角度、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从而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主观层面上研究人类积极的情绪体验,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
f品质,包括:积极人格、积极的自我、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自尊、宽恕、善良、人际交往的技巧和对美的感受力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关注积极组织系统的建构,如积极的工作制度、健康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生活社区、和谐的师生关系等。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高职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这就要求高职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劳动素质和极强的心理素质。而目前很多高职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对孩子比较溺爱,加上社会竞争激烈,高职大学生表现出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注重学生现实心理问题的解决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吃苦耐劳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沟通合作意识、责任感、宽容等,挖掘高职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将注重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重心。心理健康教育课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