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整合
18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入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按照农夫土地收成多少缴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C抑制土地兼并B增加财政收入D打击豪强势力
2
f19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A军功爵制C三公九卿制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B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
20《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21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荀子D庄子22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一段,是强国、创新表现充分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①铁器、牛耕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③旧制度衰落与新制度确立的巨变时期A①②B②③②由争霸至兼并的战争使政治趋向统一④打造了通往南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线D①②③④
C①②③
23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4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25“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相地而衰征”A普遍推行郡县制度C“开阡陌封疆”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B“尽地力之教”D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