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显示,旅游业的就业范围分三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目前我国旅游统计中公布的直接就业人数包括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他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13个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是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的就业人数。此外,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提升市民素质、打造城市品牌,聚集人气商气财气,让我们真正体现区域“明星”城市的品质、当好的开放前沿。
f上下同心,形成“旅游兴市”大环境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要充分认识旅游业的促进带动作用,主动把发展旅游业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下齐心协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大旅游建设”的工作机制。一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协调作用。深入研究分析全市旅游发展形势,制定部署全市旅游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和营销措施,协调全市城乡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各类资源的规划整合与优化配置,积极推进重点旅游区域、重大旅游项目和旅游新业态的规划、开发、建设及旅游资源保护等,做好全市旅游产业的宏观引领协调工作。二是其他市直各部门要协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市直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进一步强化支持旅游就是支持发展的意识,加大对大旅游建设的支持力度和宣传推介力度。要认真落实旅游大营销工作目标,大力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实现组客来灵旅游的目标,推动旅游游客人数能有质的突破。三是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要把旅游业摆在本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参与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将旅游业纳入乡镇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交通道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各类规划中引入现代旅游观念,突出旅游内容,增强旅游服务功能,与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共同构建“大旅游”框架。
f突破工作瓶颈,开创全市旅游工作新局面2014年是大旅游“开发建设年”,也是旅游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期,我们要充分借助正式批复、“旅游兴省”战略和“”所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着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