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2.板书课题:生命生命3齐读课题。4交流作者资料。
二、字词切入,整体感知
f1.出示读书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以上词语,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2.指名领读词语,正音,齐读。3.全班交流、理解生字词。4.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对三个事例加以概括。四、小结本课,启发思考:
三个事例引发了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她要怎样对待自己有限的生命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五、布置作业:1.巩固生字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轻灵的文笔走进了第19课(一齐读课题),聆听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回想一下,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是通过几个事例来表达的?2.还记得吗?课文开篇提出了一个令作者困惑的问题:(引读
f“我常常想”)。3.课文就是以这个发问句式联结全篇的。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这三个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事例中,去解读生命是什么。二、品读课文言情共生:(一)学习三个事例教师首先指导学习“瓜苗生长”1.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与文中哪个事例相对应?3.出示课件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并评价;4.提出学习要求出示课件显示要求:1品读,画出重点语句2交流,谈出真切感受;3朗读,抒发真挚情感。5.品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6.全班交流:先读读从文中找到的语句,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出示课件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