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
f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式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们的工业水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4分)2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材料二罗伯特欧文,1771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