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说向语,文以无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
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
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
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六百通,迭察迭书;今
离千年,而以近义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其将不知
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鸠摩罗什(344413)是后秦僧人,祖籍天竺,华名童寿,著名译
经大师。他反对过于质直的翻译,其翻译往往不拘于原文体制,经常
变易。关于文体,他说: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
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
2
f彦琮(557610)
,他在《辨证论》中提出了“宁贵朴而近理,不
用巧而背源”的翻译原则,坚持忠实第一,倾向直译。他还提出了“八
备”说,是对译者的要求。
所谓“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
(一)
“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
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
(二)
“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
别人讥笑厌恶。
(三)
“鉴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
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
(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要求译经人通晓中国经史具有高
深的文学修养文字表达准确不疏拙。
(五)
“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要求译人心脑宽和虚心好学不
固执己见不武断专横。
(六)“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求译经人刻苦钻研学问不贪图
名利不奢望高贵职衔。
(七)
“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地。”要求译经人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
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但又不能拘泥于梵本格式。
(八)
“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要求译经人对中国文字学具有一定
的修养熟悉文字的使用保证译文通畅典雅忠实谁确。
玄奘(600664),唐代名僧,称“三藏法师”,俗名陈,洛阳缑
氏人。梁启超认为:
“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
规也。
”
(
《翻译文学与佛典》)他在译经中已成功运用了补充法、省略
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