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意境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姜拥军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学校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一脉相承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拟将意境理论置于历史的时间横轴上,同时以各个时期的代表文论为纵轴,探流溯源,宏观地立体地把握意境理论。一、意境理论的确立何谓意境?意境,又叫“境界”,是诗歌典型化原则在诗中的具体运用。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典型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前者偏重于主观,后者偏重于客观,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那么,意境理论又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这需要联系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各个时期的代表文论才能领会得更具体、更深刻。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中,最高理想是追求一种“无声之乐”的境界。“无声之乐”本指一种音乐美学境界,但也可以代表整个文艺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最高、最美的是“无声之乐”,它存在于想象之中,只能通过象征的方法去体会,具有最完整、最全面、最充分的美。他们认为有声之美总是偏而不全,有局限性的,不能把所有的声音之美都表达出来。“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所以主张“大音希声。”这种道理体现在以语言为工具的文学上,就是追求“言意之表”的“妙埋”。受这种无声之妙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受这种”无声之乐”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要创造象外有像、景外有景,具有“文生文外”的特点,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作品富有含蓄的韵味,这也就是艺术意境的美学特征之所在。言与意关系的提出,本来不是文学创作理论问题,而是哲学上的一种认识论。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意。《老子》中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发展了这种观点,。他认为言本身并不等于就是意,而只是达意的一种象征性工具。《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签。蹄者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