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
第十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理解自然地理要素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及途径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产生的原因和过程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统一性4.理解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5.理解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重点: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各类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本讲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成因和分布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
2.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现将它们的概念、环节、意义等一并总结如下: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生物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
概
f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念环节物质循环简图能量
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过程
岩浆的过程
吸收作用、光合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分解作用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④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外部圈层——生物圈(有机圈层)。生物圈占有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及岩石圈的上部。生物的出现,通过光合作用与生物循环,改造了三大圈层。生物(植被)的分布,受气候(光、热、水)条件影响很大。经典例题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011从物质交换的一般情况看,图中各代号表示的物质分别是:①③,④,⑤,⑥⑧,⑨,⑩。2⑥和⑦的交换是通过作用进行的。
,②,⑦
,,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如大气、水、岩石、地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