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四个等级进行计分2。(4)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均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指标。
2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和X2检查。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辩证和疗效标准》1中有关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基本正常幽门无胆汁反流,粘液糊清,症状积分及胃镜检查积分为0。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好转,胃镜检查粘膜充血水肿明显减轻,胆汁反流明显减少,治疗症状积分和胃镜检查积分比治疗前降低23以上。有效:临床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或好转,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减轻,胆汁反流奕减少,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胃镜检查积分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上。无效:治疗后主要症状及胃镜检查胃粘膜无变化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9例,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9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22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比较,见表1
表1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X±S)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3232组治疗前后胃镜检查各项指标积分变化比较。
324不良反应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头痛,月经不调2例,头晕3例,2组治疗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胃功能,血糖和血脂各项指标检查无明显变化。
4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如同幽门螺杆菌,肠腺化及不典型增生被认为与胃癌前病变有关3。目前临床上多应用促胃动药物,胃粘膜保护剂及抑制胆盐药物治疗。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其发病机理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胆气不舒、横逆犯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中阻,致
f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本病。笔者以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以脾胃虚弱,虚实夹杂,寒热互结为主。治疗上应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开痞散结为主,方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小柴胡汤误用下剂,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的心下痞症。方中黄连、黄苓之苦寒降泄除其热。半夏、干姜、之辛温开结散其寒,党参、大枣、甘草之甘温益气补其虚,诸药合用,共凑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益气和中的作用。切中本病病机,故其治疗胆汁反流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