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是以学分计算学生学习的量,以绩点区分学生学习的质,以最低总学分为学生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制度”1。常熟理工学院于2004年试行学分制管理,出台了《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实施细则》。2010年出台了《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办法》。在学分制条件下,常熟理工学院积极进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常熟理工学院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建议。此次调查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向200名本科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96份,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100。在学分制背景下,导师制既是学分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障措施。一、学分制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聘请富有专业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教育制度”2。导师制的实施是学分制顺利推行的有力保障。学分制的实施,由于打破了原有的班集体的组织结构,班级概念淡化,原有的班主任、辅导员管理模式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实行导师制后,导师能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的指导。在学分制条件下,
f选课是学分制的核心,但由于学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各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尤其对于新生而言,很难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制订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在选课时往往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导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特点、兴趣、要求等指导学生合理选课,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导师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导师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地发展其自主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分析批判的技能”3。导师制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高校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但由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的教师资源跟不上学生增长的规模,生师比紧张。由于部分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高校教师的科研压力很大,因此存在教书不育人的情况,师生关系渐行渐远。“学分制下导师制实施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便成了最重要、最普遍、最基本、最持久的师生关系”4。导师与学生经常接触,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密切和稳固,有利于确立更加融洽和亲密的师生关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二、导师制实施调查数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