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东部地区,气候温暖多雨,季风发达,夏季与雨季同步,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没有海浸和河流改道的威胁,成为先民生活的最适宜地区。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明,夏商周活动的中心地区,正是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的今河南省中、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地区,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地区正当黄河中下游一带。先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以农业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它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不断扩展而扩展。从整体看,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文化的兴旺发达,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一、从亚洲和世界范围看,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显得更清楚。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
f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中原地区一直是东亚大陆文明程度最高、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欧洲文明传入之前,中国周围的朝鲜半岛、日本、印度支那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其文明都落后于中国,不可能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和挑战。而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并多次进入中原地区,但由于文化落后,风俗习惯又不适应于农业经济,所以落后的文化最终被中原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中国与西方文明的中心相距遥远,且有大山、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相阻隔,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交往几乎是不可能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尽管有中亚、阿拉伯、波斯,甚至欧洲的使臣、商人等络绎不绝来到中国,但无论从其担负的使命还是从人数来讲,都不能动摇中国文化的根基,无法改变中国文化的方向。这就是说,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最早产生了农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