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论文: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生态伦理道德是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理课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利用乡土地理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可以起到特殊的效果。乡土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进行教学实践中,往往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高中地理教学中更是无人问津,造成学生对本地地理知识一知半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特别是本地现实,渗透辅助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使学生从当地乃至身边的实际情况具体事例,切实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感性和直观的体验中接受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一、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当地实情,多方面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增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吸引力高中地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许多案例虽然生动具体,但远离学生实际,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乡土地理,多讲一些学生身边活生生的状况、实例,可以增强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把家乡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历史文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家乡,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当
f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状况的相关资料并且适时地运用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自己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例如,在讲解水资源的保护时,笔者把当地一旅游景区被一化工厂排放的污水污染,鱼类死亡,水体变黑,游客减少的事例,与当地一个村庄饮用水遭到污染,发生村民中毒的事件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学生们畅所欲言,意识到水污染就在身边,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讲到矿产资源时,笔者把多媒体制作的滥采乱挖煤铁资源,造成当地文物惨遭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饮用水困难的图片与录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学生们情绪激昂,纷纷发表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运用乡土地理知识加强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局域网了解家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者查阅资料了解家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变化;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就生态与环境谈体会、谈感想;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录像等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