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舆论在中国的发展备受瞩目,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天价烟局长案、三鹿奶粉事件、华南虎事件、瓮安事件等,类似事件的出现和解决均和网络舆论密不可分。在互联网上,网民针对关系到自身利益或是自己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浪潮。在针对这些公共问题的讨论中自然渗透着权利、自由、民主、平等等基本价值准则,表达社会公众共同的利益诉求,形成一种广泛的政治参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网络舆论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崭新的论域。
公民社会的内涵
“civilsociety”一词在国内有三种译法,即“公民社会”、“市民社会”和“民间社会”,正如俞可平所言,三种译名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市民社会”是经典译名,源自于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翻译,在言及“civilsociety”的古典意义时被广泛使用。“民间社会”是台湾学界的译法,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过于边缘化,不具备普遍性。“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新译名,这是一个褒义的称谓,它强调的是政治学意义即对公民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新的译名。不少学者实际上交叉使用“公民社会”和“市民社会”这两种用法,前者强调的是其政治学意义,后者着重于其社会学意义。①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舆论与民主政治参与和发展的关系,故采用“公民社会”的概念。在此将其表述为:“公民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共同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和他们所结成的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组织。”②综观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其内涵是随着社会时代和个人理性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完成了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经济社会的分离。究其实质,这种分离趋势正是公民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凸显和张扬。“公民社会的核心部分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主张,它包含了一组特定的权利和使权利可以实现的社会制度,其中制度是实施权利的保障。”③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对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放眼当今中国公民社会发展滞后,制度性、规范性的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发展不能急促冒进,但是公民意识,作为公民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土壤迫切需要改良。公民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公民个体主体性的确立,培养公民意识、发展公民文化成为必然要求。网络舆论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f“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