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现象呈现多发高发的态势,大案要案频发。对此,官方与民间不约而同地发誓要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温床。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社会上盛行的潜规则与各种腐败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滋生腐败的一个“病原体”。
社会转型期不可轻视的潜规则
顾名思义,“潜规则”是相对于明规则、显规则、成文规则或正式制度而言的,一般是指不成文、不公开、不为正式制度所承认,却又被私下认可、实际起支配作用的、一定程度上人们“遵循”的各种非正式隐性规则,是在各个领域里得到大多数人默认的、不成文的行事规矩。虽然潜规则没有形式上的明文规定,似乎是无形的,但却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正式规则之外的另一套行为准则。圈内人谁都明白内容,影响实实在在。尽管潜规则并不合法,甚至严重违法,但因极具支配力,以至在现实生活中通行无阻,被人们心照不宣地“身体力行”。即便人们都痛恨潜规则,但大家却仍在照此行事。在某种情况下,潜规则可能比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更管用。作为“一种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渗透于我们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在影视文艺娱乐圈、传媒出版行业、体育竞技界、教育及学术研究领域、经济生活中的商场等,潜规则的影响无处不在,差别只在于各个圈子里潜规则的活跃程度与表现形式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人们对官场上的潜规则感触更深。比如,报喜不报忧;出了问题内部消化;领导的看法是最大的看法;不能拂领导的面子;领导身边的人相当于领导;个人锋芒露不得;好处不能独吞;棘手的事就拖;前任的事不管;少说话多请示;多开会造声势;大会解决小问题,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不要站错队;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宁可用庸才;吃喝不犯法;车子是身价;新官不坐旧轿;有些事只说不做,有些事只做不说;活动来了要重视,风头过了就没事;会干不如会捧,会拍不如会送;一些人公开说假话,私下吐真言,等等。很多被认为是“不
f正之风”、“陈规陋习”和“常例”的东西,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潜规则。不少贪官落网后坦言:“谁送了钱我记不住,谁没送钱我能记住。”这句话折射出“买官卖官”潜规则的真实丑态。再如“小金库”问题,尽管大家都感到不太合法,甚至违法,但是受益者却会心安理得地接受。
潜规则具有不可估量的危害性
潜规则的普遍存在甚至大肆盛行,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