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密集的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读图635,使学生能够说明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要评价;初步培养学生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通过读图640和641,描述本区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3.通过读图642,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2通过读图以及通过课堂、课外活动,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城市、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通过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长江流域经济的辐射作用,分析长江在该流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德育目标1.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3.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学习,培养学生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等方面综合分析其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难点说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沿河京杭运河、沿江、沿海,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等多种学习方法。课时:3课时
1
f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导入。同学们,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半壁江山”,是全国最大的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全国范围内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发展的贡献上,长江三角洲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贡献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体制转轨时期,长江三角洲发展了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的“苏南模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长江三角洲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