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名词解释“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训诂学复习题1训诂: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通行的语言,解释方言。2训诂学:是以语言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3我国传统语言学称为小学,小学发展为三个分支学科:文字学,以字形研究为主;音韵学,以字音研究为主;训诂学,以字义研究为主。4训诂学两条紧密联系的发展主线:一通释语意,包括对字书、词书的编著工作,后来成为语言学的内容;二释经,主要任务就是解释经书(经指儒家经典)属于古代语文学范畴。
f5传统训诂学解释词语的三种方法:形训、声训、义训。6形训:是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据形说义”是其另一种说法。形训的代表著作是许慎的《说文解字》。7形训的局限性:(1)形训仅限于解释字的本义,无法知道其引申义、今义;(2)辨形有误,常导致主观臆测;(3)字形讹变,影响形训。8声训:根据汉字的读音来解说词义的训诂方法。音近则往往义通,声训实际上是用与被释词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通的词来解释被释词,前人也称之为“因声求义”。代表作是刘熙的《释名》。9如何进行声训?首先,要了解古音;第二,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形声字的声符是声训的重要线索,通过声符来解释字义。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寻找语言线索,探求词义的方法,到了宋代有了较大发展,人们不仅在实践中运用,并在理论上加以研究和阐述,于是产生了“右文说”。10“右文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示读音外,还表示这个形声字的意义。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因为形声字绝大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文说”。11声训的类型:一是音同的声训包括原字相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