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掩盖隐性基因的不利作用,杂种F1集中了控制双亲有利性状的显性基因,每个基因都能产生完全显性或部分显性效应,由于双亲显性基因的互补作用,从而产生杂种优势。超显性假说的基本论点是杂合等位基因的互作胜过纯合等位基因的作用,杂种优势是由双亲杂交的F1的异质性引起的,即由杂合性的等位基因间互作引起的。该假说认为杂种优势是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刺激发育的效应。显性假说与超显性假说都是基于单一位点的基因效应,部分地解释了杂种优势现象,但对于控制作物数量性状的微效多基因之间的相
f互作用,即上位性效应却未考虑。上位性是指非等位基因的相互作用,当两对基因在一起相互作用时,其基因型值偏离两者相加之值,即为上位性基因的作用。上位性互作假说认为产量等数量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作用于作物的整个生长发育期,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基因必然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任何单个基因无论是通过显性作用或超显性作用对杂种优势的贡献都是有限的,这些基因间普遍的上位性才是影响杂种优势表现的主要原因。代就是通过在更Fl多的位点上形成更多的基因型,从而增加更多的互作形式来实现杂种优势的。尽管关于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己经争论了近百年,而且至今尚无定论,但是杂种优势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却十分成功。育种家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不同种质在杂交组合中的表现存在很大差异于是提出一般配合力的概念。然而育种实践证明优良自交系之间组配的杂交种并不一定都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这就是特殊配合力现象。依照配合力概念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自交系在杂交组合中的表现有一定规律性杂种优势与亲本自交系的来源有密切关系自交系之间遗传差异越大杂种优势就越强反之亦然。人们根据遗传差异指标把遗传基础广阔、具有较多的有利基因、较高的一般配合力、种性优良、遗传变异丰富的自交系划分为一类杂种优势群。实践证明杂种优势群体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具有配制强优势组合的潜力而群内遗传差异较小很难获得较强优势的组合。育种家通常用两个具有较高的基因互作效应、具有较高的特殊配
f合力、相互配对能产生强优势的组合的不同优势群构建杂种优势模式,从而配制强优势杂交种。最初人们把玉米杂种优势群简单地归纳为硬粒型和马齿型或本国系和外国系,构建杂优模式硬粒型x马齿型本国系x外国系。这就是玉米育种家在杂种优势群提出后对杂种优势群及杂种优势模式的初步认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