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摄影的构图技巧
作者:章骞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5期
摘要: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中,素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的素描表现方法和观念不足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时,我们应该思考探索寻找新的表现技法,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赋予传统老套的素描教学体系新的活力。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现状思考
在西方,素描作为古典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起步阶段即作品草图的形式出现已经有几百年的辉煌历史,自身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但在中国,作为一种舶来文化,其发展还不足百年,并且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艺术院校都是在前苏联契斯卡柯夫体系素描的单一的客观写实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展开的,这种契斯恰柯夫素描教学体系其实就是欧洲古典主义的俄罗斯化。其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的那段时间,它对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思潮的猛烈冲击,这种传统的一元化艺术模式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原先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艺术不同于科学,科学有其统一的标准,可以推广和重复,但艺术就不行,艺术的价值贵在创新。如今很多艺术院校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于高校素描教学课程进行再思考,力求改变不适应时代发展之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对其做了部分改革和调整,使素描的风格与表现形式逐步走向多元化。例如:创办飞地艺术坊的王华祥,仿效文艺复兴之前的那种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模式,大胆引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错就错,与中国的学院派教学模式拉开了距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中国目前的素描教学的普遍性上来看,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在高校的素描基础教学课程上,教师仍然把“准确再现对象”作为绘画的标准;把“三大面五调子”作为表现对象的主要手段;在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上普遍还是铅笔、碳笔、白纸等;甚至对于作画对象静物或模特的摆放依然是被动的“老师摆模特,学生照着画”。这种一成不变的老套的素描模式已激不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在课堂上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作画的过程只是为了交作业,完全丧失了作画的主动性和热情。素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后期的绘画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铺垫作用,在高校的学习阶段是贯穿始终的,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几年的高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