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一批才华横溢又有相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这些作家有的曾在欧洲参与战争,经历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和人生大感失望,因此创作小说来描述战争的残酷,表达内心的痛苦和迷惘,海明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威就是其中代表。这批人中也包括没有参与过战争却仍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作家,如菲兹杰拉德、艾略特和沃尔夫等。特别是菲兹杰拉德,对战争所暴露的精神危机深有感触,转而描写他所熟悉的上层社会来揭示传统的“美国梦”已化为泡影。他的人物历经跌宕起伏的逐梦路,最终梦想破灭、觉醒,饱受坎坷与痛苦,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atsby,1925)中的悲剧英雄盖茨比。综合来看,当时作品中表现的“迷惘”,不过是作者们在时代大环境下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
海明威(18991961)曾几度参与战争。身为作家,他对战争的残酷深有体会。他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的身体、心理、精神以及感情上,都受了很重的创伤。”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
OurTime,1924)是海明威以自己早年经历为素材创作的系列作品,内容涉及战争、暴力、恐怖、政治等社会问题,表现了这位年轻作者与众不同的道德取向和艺术风格。书中大多数篇目描写了主人公尼克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事实上,海明威日后创作的不少典型人物和作品都能从这部小说里找到渊源和影子。1926年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TheSu
AlsoRises)描写了战争给女主人公勃瑞特和男主人公杰克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双重创伤战争使杰克下部受伤而失去性爱能力,导致二人相爱却无法结合,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厌倦情绪和幻灭感。这部作品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作,当时在广大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永别了,武器》(AFarewelltoArms,1929)描写了一个参加欧战的美国青年与一位英国护士的恋爱悲剧。整个故事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罪恶进行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强烈的动作和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以及情节中简练对话和真切内心独白,标志着海明威艺术风格的成熟。后期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WhomtheBellTolls,1940)赞扬了主人公乔顿为反法西斯而牺牲的崇高精神。此时的海明威已摆脱了“迷惘的一代”的桎梏,较注重社会现实的描绘。但是海明威早期的文学主张和作品还是极大影响了许多欧美作家,成为美国战后以怀疑、彷徨和迷惘为基调的二十年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菲茨杰拉德天资聪颖,擅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