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路在何方?距离2016年,还有整整2年半。我们当然希望中国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后,情况能得到改善。但是,不能押宝与此。即使到2016年,情况确实改观,但在接下来的30个月里,中国企业该怎么办?第一,相信政府的力量。在欧盟宣布对光伏产品进行制裁后,中国政府立即积极采取“反制措施”,对欧盟葡萄酒展开“双反”调查,并且也准备将继续对“汽车”与“多晶硅”下手,实施反制。这足以说明中国商务部也早就做好了紧急预案,从容地应对贸易争端。中国是贸易博弈游戏中的后起之秀,但近年来,已娴熟于利用贸易规则与法律规则来维护国家利益,已渐渐从“盲目接招”成长为“从容出招”。我们要相信政府,会在贸易争端中极力维护我国产业的正当利益。要相信政府,哪怕在本次国际贸易争端中未能改变我国产业所遭受的被动局面,她也会采取其他举措来扶持我国因贸易制裁而受损的产业。第二,借用进口商和上下游的力量。在政府层面,以德国、英国为首的18个欧盟国家反对制裁措施,法国为首的4个国家支持,另有5个国家反对。反对制裁的国家,最直接的原因是唯恐中国的反制
f措施会损害其出口的商品(比如德国的汽车)。在政府间进行磋商的同时,企业能做的是利用所有与我们利益一致的国外合作伙伴(进口商)和上下游企业的力量。本案中,欧洲1000多家光伏企业组成的“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就公开抗议制裁决定,并称制裁将葬送欧洲20多万个工作岗位。让这些企业联名情愿,向欧盟委员会充分提交证据、表达观点,甚至进行“游说”,会比我国企业的应诉抗辩要更有份量。比如,1994年的碳化硅案、1998年的硅铁反倾销的复查案、1998年的自行车零件反倾销复查案中,都是借助了当地进口商的力量,通过进口商直接申诉抗辩、游说下游企业向政府陈情或瓦解进口国生产商的申诉联盟等方法,最后成功终止了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的裁决。第三,“曲线救国”与“农村包围城市”。从全球太阳能资源的分布看,非洲、西亚、中东、大洋洲与拉美地区的日照资源比欧美地区更为丰富。这些日照资源丰富的区域,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他们具有成为新兴市场的巨大潜能,同时也是欧洲企业实现“沙漠技术”(在非洲建太阳能电站,将剩余电能输回欧洲)的要冲之地。这些国家在贸易博弈中一致处于弱势地位,对“双反”措施不仅不善利用,并且相关立法都未必健全。所以,当中国产品在欧洲受挫,欧洲竞争对手将更多的产能与精力投入欧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