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在中国的调味品业务主要是“亨氏”番茄酱、“美味源”辣酱以及酱油。不过,其辣酱业务因为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而颇受影响。亨氏的迈克尔马伦6月25日接受本报采访时,并未直接透露亨氏在中国调味品业务的销售额。他介绍,亨氏在中国业务的总销售额一共约2亿美元。“我们期待收购福达完成后,增加1亿美元的销售额。”来自市场调研公司欧睿的统计数据,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上,亨氏“美味源”的市场份额不到1。未被占领的“高地”未被占领的“高地”在此之前,亨氏一直觊觎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大在中国调味品市场的份额。自收购广东美味源后,亨氏希望并购北京王致和。有消息称早在2002年时,双方就已经开始谈判,但是历时两年左右的谈判后无果而终。王致和对外资公司强大吸引力的原因,关键在其拥有的北京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王致和腐乳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为90,旗下酱油、食醋等其他调味品在北京市场占有率为60。相比较饮料、啤酒等快速消费品领域,中国调味品行业是跨国公司尚未占领的“高地”。根据欧睿统计,2009年中国调味品市场的零售总额是473亿元,市场份额前三甲分别是海天、李锦记、莲花,占比分别是9、44、28。以酱油为例,中国酱油产品全年零售销售额占中国调味品市场总额的近50,是容量最大的细分市场。在酱油业务中,目前排行三甲的是海天、李锦记、王致和,其市场份额分别是154、32、27。跨国公司中,唯有雀巢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中的鸡精业务上,占据明显的优势。1999年、2001年,雀巢先后与太太乐集团、四川豪吉集团合资,分别持有对方80、60股权。再加上其旗下已有自有品牌“美极”调味品,使雀巢成为中国国内鸡精市场的领导者。在份额排名前四位所占有的829份额中,612都与雀巢有关。
f中国调味品市场“容量大,品牌集中度低”的混战状态,为伺机进入的跨国公司提供了机会。利用资金优势收购或联合,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与本土品牌争夺的主要方式。亨氏的迈克尔马伦向本报介绍“我们把福达看作是亨氏的一个增长平台,中国酱油市场年均涨幅达到78,而我们发现味事达‘味极鲜’系列酱油产品的增长超过这个数据。”亨氏希望借助并购,其在中国酱油市场的占有率能从1增加到29,成为继海天、李锦记之后的第三大酱油厂商。其实在亨氏之前,已有抢先者在中国酱油市场布局。2006年,日本最大的食品集团味之素株式会社收购淘大食品集团,跻身全球酱油产业三甲。2008年底,中国台湾统一企业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