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高一语文
时间主备人备课组长
参备人
1113韩娜韩晓燕韩晓燕、蔺永青、韩
娜、焦丹丹、朱珂
检查人
完成情况
题目
郁达夫《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
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
的爱国之情。
教学
1、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
重点
的有机结合。
2、通过欣赏诵读,品味作者的独到的语言。
教学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悲凉情感。
难点
突破
1.朗读感知法。
办法
2.讨论品味法。
3摹写
课时安排
Ppt制作人
题单准备
其他情况说明
3课时
韩娜
韩娜
教学过程及内容集备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f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情感基调。2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咏秋名句度蕴含着作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追求,而许多我国现代散文《荷塘月色》等也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要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板书课题,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结合练习册导学部分)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
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