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词,而由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是语言里常见的现象。(取材于四川辞书出版社《语林趣话》,有删改)1.下列词语中的“班”字作名词的一项是(2分)
fA.班师回朝.B.班瑞诸侯.C.班荆道故.D.班门弄斧.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依照《说文》的解释,“班”的原始意义为“分瑞玉”。后来不仅限于分玉,词义开始扩大,引申出“分开”之意。B.从《尚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玉器、祭器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玉器文化和祭祀文化源远流长。C.“瑞玉”和“彝器”是诸侯觐见天子时拿在手里的信物,由天子赏赐,它是诸侯拥有合法统治权的标志。D.“班”的原始意义是一个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逐渐有了名词的用法,表示一个组织或一个时段。材料二李白的五言诗《送友人》“青山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非常有名。全诗送别之情溢于言表,诗意简洁明了而深厚隽永。其中“班马”一词,典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侯合十二国围齐,.齐侯在平阴这个地方做抵御,登巫山观察晋师,晋师故意到处高树大旗,疏布人马,曳柴扬.尘以示人马众多,齐侯见之,畏其众也,乃脱归。丙寅晦,齐师夜遁。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叔向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从这段记述来看,晋师从两点来判断齐师已经遁逃:一是平阴城上有乌鸦,其声欢乐,因为已成空营,且有丢弃的食物可食;二是听到了“班马之声”,杜预解释:“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也就是说,夜遁之时,有的马匹看不到同伴,发出离别的嘶鸣,这就是“班马之声北周庾信的《哀江南》用了《左传》这个典故,文云:“失群班马,迷轮乱辙。”说的就是战马失群。最早将“班马”扩展到送别情境中的人是比李白早57年出生的李峤。他在《送光禄刘主簿之洛》诗中写道:“他乡千里月,岐路九秋风。背枥嘶班马,分洲叫断鸿。别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这里的“背枥嘶班马”和“萧萧班马鸣”景象相似,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李白的“萧萧班马鸣”是前有所承的,并不是受杜预误导而以讹传讹的罕见个案。.不仅如此,“班马之鸣”甚至孳生了“班声”一词。见于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