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那山那狗》观后感
评《那人那山那狗》
由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以乡村为背景,勾勒出一位典型的父亲形象,并为之细细的涂抹上,如老榕树一般浓郁的绿,穿插罅隙间明亮而不张扬的光。
父亲着一身朴素衣裳,走了几十年邮路的腿不再灵活自如,持续的疼痛阻碍着他前进的步子。可他的内心并没有因此滞留原地,绿野青山、一沙粒一砾石,都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忱。
他的状态,是当今许多中老年人的缩影。执着,保守,质朴,踏实,工作一点不打折扣,细致入微。在这片大山里待久了,浮躁、疲累的心也能回归本真,保持自我。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父亲在秘书家捶着酸痛的腿跟儿子解释着几十年来不自邀功的道理,映射出社会基层劳动者的任劳任怨,如同微量元素毫不起眼的奉献,维持着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转。
在河岸边,看着儿子挽着裤脚渡河,父亲欣慰地对“老二”说“老二啊,我这辈子独来独往,还没享受过哩!”儿子的孝顺缓和了多年来陌生的父子情感,当儿子宽厚的肩膀承载起父亲的希望时,父亲的
f身躯显得那么瘦小。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手法,掀起父亲回忆深处涌来的浪潮,幼小的儿子坐在他强壮有力的肩头,红色的肚兜儿,象征着怀念、温暖、朝气,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心底传来要桃乐丝的诗句,诗中说“回忆为何让我感到悲伤?让我如此地难以忘去?仿佛在阳光下消散……”
印象深刻的两组画面,一处是夕阳西下,映衬出父亲的脸庞布满沧桑,多少年的风雨劈打在他的身上,熔烙在他心里,儿子一句“我怕他们跟我妈一样,离开了这里,就一辈子想家。”这种对家庭的愧疚重重的压在父亲心头,久久不能语。当今的社会,喧嚣拥挤,而又清冷空荡,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作伴,孤独寂寞的心,散落在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影片里一个家庭的等待,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等待。
另一处是侗族姑娘在阳光下的嫣然一笑,别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风韵。在父亲眼里,这样活泼开朗的姑娘,与他的儿子甚是相配,喜庆的红色中,儿子与侗族姑娘翩然起舞,从眼角流露的喜悦与歌舞声中红色的交融,影片运用心理蒙太奇翻开了父亲的记忆,当年与母亲的相识相知与此刻的幸福重叠。红光中人声、音乐、音响逐渐消失,慢镜头下是篝火旁满脸欣喜的人儿,此时无声胜有声,几组画面交替,美好与怀念都淋漓尽致。
几十年光阴,在光影中倏然而逝。
f父亲是旧时代的代表,他的坚韧、真淳,他将横跨千山万水的脚印忠实地献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