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后来他改名为“永”,才中了景元年(1034)的进士。宋人笔记未必全然可信,但柳永一定是考举数次以后才进士及第的,在准备科考的一段时间里,柳永更多的是放纵自己,混迹于歌楼妓馆。在“留意儒雅,务本理道”的仁宗时代,他因此要在仕途上吃亏也是理所当然的。柳永在贫困潦倒时,曾得到过妓女极大的帮助,为了得到他的一首词,她们不惜千金相赠。就是他死后,没有家属为之营丧葬,由歌女们聚资为他营葬,因此他变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每逢清明,都有妓女们携酒肴于柳永墓前祭奠这位词人,时人谓之“吊柳会”,或叫“上风流冢”。他才华横溢,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在扩大词境、发展慢词、丰富词作表现手法上都有杰出贡献。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问题: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朗读一下。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问题: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三、分析词句:
f《八声甘州》(柳永)教案
2
(一)上片:分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问题:1、描写了哪些意象?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在诗词中这叫意境)明确:1、暮雨、江天、秋。2、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词句大意】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词意简析】是一首叙写羁旅漂泊、抒发感慨的词作。写登临纵目所见的秋色的萧瑟凄凉景象。气势磅礴,境界开阔。“对”领起,总写暮秋傍晚雨景,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对”字,说明上片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的面对之景,既令人感到真切,又便于在景物中渗入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绪。“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场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生动、真切,觉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目前。“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洗清秋”,构思新颖别致。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那苍茫的暮色、潇潇的秋雨、凄紧的霜风、冷落的山河、西沉的落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