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化上也可见一般。传媒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和渲染,增加青少年对其关注和了解,与此同时传达着政治观念和态度,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政治判断。如今的传媒通过各种形式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搭建受众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让受众有了表情达意的渠道,通过与各方观点的争论提高了公众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能力。
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其他社会化的主体相辅相成的。其他的社会化主体诸如家庭、学校、同龄群
f体、工作单位等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换句话说,大众传媒通过影响这些社会化主体来间接影响着社会化的对象。比如大众传媒通过对暴力家庭教育方式的批判来引导家长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从而使得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良性的社会化指导
大众媒体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消极作用。
公平公正是大众媒体一直秉承的原则,但媒体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才能树立品牌形象,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认知的偏差。这往往与报道作者本人的认知态度有关,在撰写报道的同时加入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新闻报道经常出现的“贴标签”行为,只要有一丁点的符合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纳入某一类群体之中,类似的如“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拜金女”等等,好像事件的参与者没有标签的话就不成为新闻事件,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吸引大众的眼球,满足人们强烈的刺激,迎合人们普遍的仇富心理,这和标题党有“异曲同工”之处。大众媒体的这种定性行为会让青少年形成惯性思维,固定对社会的错误认知,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更谈不上解决社会问题。
而事实情况是这样乱贴标签的行为并没有遭到受众的唾弃,反而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虽然这些报道中不乏真实的情况存在,但是这这种一棒子打翻的行为会把某些群体妖魔化,严重扭曲事实的真相,引发社会强烈不满情绪,激化社会矛盾。这就使得媒体一边扮演
f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角色,一边又在不停地催生着社会不稳定因素。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就在于以前没有过,或者以前有,但是还没
有达到现在的程度,大众媒体好像把精力完全放在发掘新闻角色的突破上,至于报道出来带来的社会效应全然不顾,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发行量和点击率才是重要的,至于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不在考虑范围之类。媒体逐渐摒弃规范来追求功利,冷静想想这是很恐怖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