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察到这些问题,并着手进行理论、技术和舆论准备,提出了
f玉米育种的发展思路和技术轮廓,做出了大胆尝试。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带领全国玉米育种家将这些发展思路付诸实践,就怆然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遭受一次内部重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结构失衡。玉米育种体系对理论和技术反应迟钝,基础性工作和基础性研究被忽视,属于应用技术的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脱离客观规律,被误导着走进狭窄的发展空间。玉米育种有关的体制改革掉进利益矛盾的漩涡,阻碍了产业技术发展。育种家在这个过程里走向自我贬值。
但产业发展的步伐和迎接挑战的行政努力不会被停止。国家及时启动种子工程,虽然这是一个引起争议和备受指责的项目,但毕竟推动了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在政企分离、种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商业化的改革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不可逆转,从而也影响了技术发展趋势。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拱着育种技术朝前走。
在社会转型时期,玉米育种家对科技体制改革发生片面理解,没有及时认清自己所处的产业技术环节和位置。浮躁狭隘和片面的利益导向掩盖了科学规律,扭曲了产业技术结构。这是我国种子产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内在原因。一旦国家停止对产业技术中属于产品研发项目的直接资助,我国种子产业将面临更艰难的处境,没有能力与跨国公司竞争。从最近3年的品种试验来看,如果把我们的产业技术摆在西方跨国公司面前比对,企业的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都很微弱,只是少数几家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表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及时调整科研方向的能力。其他多数企业则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摆在我们面前的玉米育种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31”模式,即种质创新、生物技术和改善品质的三个技术创新方向,加上一个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包括育种技术的商业转移和企业的商业化改造。我国玉米进入商业育种阶段已经10年,但一直被误解着。最近还有人说“商业育种不就是卖点种子吗!”说这话的人不懂遗传、育种学,也不熟悉种子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历史规律,所以很难理解本文开头关于WTO以后的产业技术概念。
当前要继续强化玉米商业育种,尽可能利用WTO过渡期内的优惠条件,抓紧所剩不多的缓冲时机,继续支持对产业研发能力建设的政策扶植和资金支持。我国玉米界不应该形成商业性育种和公益性育种在同一个锅里抢饭吃的恶性竞争局面。转变机制和调整方向是必然要发生的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