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可以说占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提起笔就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字来,因此学生一见作文心就烦。老师呢?也害怕作文教学,因为尽管他们很努力的讲解,但学生仍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特别是作文的批改工作,更是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师生们都感到无奈和烦恼。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组作文例子,我在初二的一节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A同学开头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母,老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从小到大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经常就吴得闲,但她对我却很严厉。”下面就写了母亲如何督促他做作业的往事,最后以“老母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报答老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的回报。”整篇文章不够300百字,都是流水帐且白话连篇。B同学开头这样写道:“当我七八岁时,因为我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所以母亲经常带我去看病”接着第二段就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自己发高烧了了,母亲就背着自己去看病,在路上母亲把雨伞都移到自己身上,结果母亲浑身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自己很感动。最后一段以“我很感谢我的母亲。”结束全文。C同学就写的比较好,开头是这样写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十五个春夏秋冬,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是您,母亲,总是不辞劳苦、毫无怨言的陪我走过。”接着以下几段详细写了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母亲如何教导自己,使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比如第一次写作文,由于经验不足,不懂文法,结果交了白卷,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便牺牲休息的时间,教导她写作的技巧,帮助她寻找写作的灵感、纠正错别字,直到深夜。第二天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表扬了她作文写的不错,她从心底感激母亲。十三岁,懵懂成长,总觉得母亲的苦口婆心的叮咛是唠叨,与母亲发生争执,后来无意间看见母亲在灯光下流泪,那时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最后一段以“如果说我能取得好成绩,懂得做人的道理,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结束全文。整篇文章文笔流畅,详略得当,写的还可以。从以上的这些作文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参差不齐,不尽人意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一、学生阅读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