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社会普遍遵循的消费规范,人为地禁锢国民的消费欲望。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间,传统的消费意识不仅未被弱化,反而被强化了。节俭为本、量人为出的中国传统消费意识有以下三个突出特色:(一)消费者尽量克制消费欲望,使自身的消费需末降低到最低限度。过去流行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说法即是有力的佐证。(二)消费者崇尚低档实惠型消费,反对追求高档享受型消费。过去,消费者购买商品大多只注重商品的内在质量和基本功能,讲求实用、耐用,而不太在意商品的附加功能、外观和包装。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同等实用的商品时,特别关心该类商品的价格高低,对低价、降价、折价商品十分感兴趣,而不太注意其商品的款式花色等与商品实用性无关的东西,崇尚价廉实惠消费,反对高消费”。
f(三)消费者习惯于先储蓄后消费,甚至于多储蓄少消费,坚决反对信用消费。节俭为本量人为出的中国传统消费意识的形成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过去生产力水平落后,物质产品包括生活消费品的供给能力低下,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状况。与此相适应,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也程低,许多人仅能维持低水平的温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消费者不得不克制自己正常的消费欲望,尽量勤俭节约,以维持需求与匮乏的物质产品供给之间的平衡。2、我国过去长期采取重生产轻消费的政策,鼓威多生产少消费,以增加积累,扩大生产。因此,中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长期极低,除去用于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支出以后,所剩无几,一般已无能力追求任何高档享受型消费。长此以往,中国消费者便习惯于低档实惠型消费了。3、由于前面两方面的原因,特别是由于中国居民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极低,因此.消费者既无信用消费的物质基础因消费品十分短缺,也无信用消费的能力因无力偿还借款。即使是打算购买价格较高的大宗商品,如过去常说的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消费者也不会想到去借款购买或赊购,而是通过自己平日的尽量节俭,努力储蓄,直到储蓄的资金足以购买大宗商品时,才有计划地分步购置。可见,节俭为本、量人为出的中国传统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的形成是客观必然的。二、中国传统消费意识对现代消费行为的影响节俭为本、量人为出的中国传统消费意识对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它通过减少消费需求,同时增加储蓄积累以增加投资,大大缓解了中国过去的经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