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2002年著名的黑哨事件。当时,李书福成为国内炮轰黑哨第一人,一下子揭开了黑哨的内幕。
但事实是,一开始李书福并不准备过深介入黑哨事件。现在谈起来,李书福还有一点激
f动:“在吉利宣布退出足球时,我照着讲话稿念,并不准备说黑哨。快念完时,有一个记者就问我为什么退出?我说,没有办法,做不下去,记者问,怎么没办法呢,别人都做得下去。于是我就说了黑哨的事情,记者就说,你讲的话要负责任的,我这个性格的人,当然就说,我肯定负责任。”于是,当天晚上电视台就播放了李书福和记者的这段对话,掀起了全国反黑哨高潮。
李书福说自己是“气不过”揭出了黑哨事情。之后,他开始尽量配合反黑哨的调查。但是,十几天后,他不再在媒体上就此发言。
“后来我就不说了嘛,无聊死了。”李书福对《商务周刊》回忆说。自己只能点到为止。“事情是做的,不是说的”,同时,比净化足坛环境更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全力造好汽车。
李书福并不介意媒体把自己称为“狂妄”或者“疯子”,但是,他认为“就是因为媒体这么说,所以我要接受他们的意见,要及时修正,这个世界又不是属于我的。”所以,现在的李书福,相对已经很少在媒体上“放炮”了,显得更为成熟和冷静。
“其实,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就不说,我闭口嘛。”李书福对《商务周刊》透露了他“冷静”的秘密。
疯狂念头
实际上,正是由于李书福超常的热情,才得以进入汽车领域。
当李书福刚开始进入汽车领域的时候,似乎没有人有兴趣记录这一事件。乍看之下,李书福对中国市场的兴趣也许显得有些错位。1996年,只有拥有汽车目录的厂家才能生产汽车,这个市场上尚无一家民营企业。
果然,“所有人把我想造车当成一个玩笑。”李书福回忆说。
1997年,李书福找到新的突破口收购了四川德阳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汽车工厂。可以生产一种像轿车但不是轿车的客车。
1998年8月,吉利生产的第一台像轿车的车吉利豪情下线。一开始豪情的销售并不好,1999年和2000年销量几千辆,然而,李书福对凭借每辆4万多元的、国内同类产品中最廉价的售价去竞争市场充满希望。
而在当时,这样的市场竞争听起来,就好像是李书福要和迈克泰森来场拳击赛,他胜出的几率几乎为零。
吉利车的低价立刻被质疑,那段时间是李书福最艰难的时期。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怎么造出4万元轿车来的,没人信他。
市场态度的转变来自夏利、奥拓的暴跌让消费者明白3万元的车质量有保障。2001年,吉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