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出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当今的高等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倾注于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从教育的发展要求和轨迹上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由就业教育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模式上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强调学生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同时要求高等教育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种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个性化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随着区域经济对人才需求质量的提高和多样性的增加,如何加快教育事业深化发展,培养“适应性”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近在眉睫。要确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提供学生进行学科专业交叉学习的平台和渠道,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1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层面
基础层面包括专业创新课程模块、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认证课程模块、创业培训课程模块、复合知识模块。
专业创新课程模块。为了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
f新创业意识,学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的思想,在教学计划内开设了创新课程,这部分创新课程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在内容上和教法上都体现了创新性的要求,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对于了解专业前沿热点问题和交叉学科的问题,对于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并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除了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课程之外,建立一个“三创”选修课的平台,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三创”理论类、“三创”实务类、职业就业类三大类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