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2、“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3、“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有效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明确、具体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概念,让学生能从学校德育课中了解并学到与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地、和谐地、高素质地发展的首要前提。本课题结合工作实际,力图通过开发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国旗下讲话等),在德育过程与方法、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等方面有所创新,构建起“学科课程教育(各学科德育渗透)、中华传统教育(课前传统教育等)、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心理社团等)、实践活动教育(家乡文化,毛氏、辣椒、棉纺等)、专题活动教育(主题、专题
f活动)、学校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等)、国防安全教育”等教育资源多元互动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认知启德、体验立德、文化冶德的目的。“课程体系”是基于特定教育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关于德育课程的研究,在国内外都是受到重视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学校德育或者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它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或融入于各学科。在国内,从事该内容研究的单位及个人较多,近10年来,引起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基础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科研机构的关注,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在1999年曾对“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浙江某小学曾对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进行了探索;天津市某中学曾进行了《学校德育特色形成机制的研究》的等实验与研究。从已有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德育研究从德育理论到德育实践均能有所突破,探索并构建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新模式,对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自我做人能力,完善学生品德,升华学生人格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德育工作效果来看,和所要期望的目标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