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粗的词。(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答:成语是: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f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三、试一试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一、1.《东坡志林》苏轼子瞻东坡居士文学书画苏洵苏辙三苏
f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3.(1)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2)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4)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信给谢中书的信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1)对偶(2)对偶,借代7.三(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二、13.(1)具备、具有(2)做,此意为“画”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