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34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且任教于威斯康星大学五年。早期曾经从事动物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0年,马斯洛迁居纽约后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灵长类优势品质和社会行为》一文。之后转入人类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94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布鲁克林学院任教,1943年出版了《人类动机的理论》,1951年在布兰代斯大学任教,为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54年出版《动机与人格》,1962年出版了《存在心理学导言》一书。马斯洛的观点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马斯洛代表著作有:《人类动机的理论》、《动机和人格》、《冲突、挫折和威胁理论》、《妇女中的控制、个性和社会行为》、《心理安全与不安全的动力学》、《反常心理学原理》。大师理论速读马斯洛认为:尚未满足的需要具有激励的作用,并且这种需要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紧张行为以消除紧张。如果他对这种需求得到了满足;使用这种需要的激励就不会对他产生作用,因此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的需求是从低向高逐渐得到满足。激励强调的是最终目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组织必须对组织成员实现激励,而这种激励不一定是物质激励。非物质激励有时的作用(力量)超过物质激励。而人作为动物,具有思维,能够对环境作出反应,为了实现最初的需要,在激励的作用下,他会十足的卖力,来达到此需要。第一,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的力量。在上述各类需要中,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便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紧张,于是,人便会采取某种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而当尚未满足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这种需要就不再具有激发动机的力量。第二,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上述各种需要是按其优势程度或重要程度由最低(生理需要)向最高(自我实现需要)逐级形成的。这也就是说,马斯洛不仅认为人的行为都是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而且认为需要本身是具有层次性的,人的满足需要的行为是由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的需要逐级推移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它的优势程度或重要程度就会随之减弱,而下一层次需要的优势程度或重要程度就会随之增强,从而产生新的满足需要的行为。但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后,其强度非但不减弱,反而会进一步增强,也就是说,会要求向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前进。第三,人在每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多种需要,但其中必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