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又有琴棋书画的文人雅士的休闲之乐。作者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基调是静谧、愉悦。
学习第四段
更多精品文档
f学习好资料
1“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承上启下,引发对人生的思考。2“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之时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写向往的生活。3“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其他诗文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补充典故:东晋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黑暗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为了谋生,几仕几隐,身陷其中。一天,上边派了一个督邮到其所在的彭泽县巡查,旁边的官吏叫他穿好官服、戴好帽子去谒见,陶为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愿意,还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弃官归隐,在弃官之后归隐之前写下了这篇辞。41岁的陶渊明并从此诀别官场。)
一个人生活的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青年时候也曾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理想和抱负,然而现实的黑暗把他的壮志击得粉碎。官场的庸俗污浊使他难以保存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田园生活的质朴自由,使作者看到在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陶渊明以旷达的心境和超然态度对待生死天命,这样的乐观精神正是他积极人生的表现。
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五、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更多精品文档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