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认为,它不只是一种价值观,还具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的意义。
f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对以人为本中“本”的基本含义,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它深刻阐明了人民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所持的根本立场,这就是在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原则界限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除了正确把握其中“人”和“本”的基本含义,还必须从理论上明确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原则界限。二者的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主张在认识自然界和社会时应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主义的“神本”、“君本”思想,这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但是,它在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问题上是唯心主义的:把人看作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实践、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个人,认为人性和人的本质是与生俱来、始终不变的。西方人本主义虽然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违背人道的现象,但它用抽象的“人性”来解释历史,把所谓人类的“善良天性”或“理性”看作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可能深刻揭示各种反人道现象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唯心论和唯心史观相对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以承认物质世界的第一性为前提的,只有遵循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运动的客观规律,人类才能实现持久生存和发展的目的;与西方人本主义把人归结为“个人”或抽象的“类”根本不同,以人为本的思想认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个人、群体和类的集合,个人总是结成一定的群体,分属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人民是最大的人群共同体,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者的价值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在价值观上主张继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中r